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8的文章

生產型社會救台灣

圖片
文 / 郭立昌 台灣必須回到生產型社會,光靠選舉救不了台灣的!九合一甫於 11 月 24 日 落幕,馬上有人來提舍弟再選 D 黨黨主席這碼子事,我問:「 然後呢 ?」並指出「 選舉乃勞民傷財之非生產性事務 」,結果不歡而散。 立昌 20 歲( 1973 )時,已經創建了三座工廠 — 生產偏向軛、超微導線及絕緣材料,朋友間互動所談皆是「 創造附加價值 」,如同《 社會責任 》(郭立昌, 2008 )談〈 科技產值 〉所述: 一公斤 八十元的銅板加工後,製成 AV 端子銅帽,可賣到五百元;其間增加的 420 元,就是「 生產型社會 」所產出的「 附加價值 」。附加價值是智慧、技術與勞力的結晶,掌握生產才能擁有,不是消費型社會所能有的;台灣在 1970 年代,因為掌握了生產型社會的附加價值,才能扶搖直上成為世界經濟的要角。 我們推動「 合作、分享 」的觀念,期望在科技的發展過程中,人人都能享有生產型社會產出的利益。因為,一般人無法參與新興科技的產銷活動;所以,原創者必須主動,設計出能夠讓普通的老百姓也能參與的模式。讓一般人不只是單向地,扮演消費者的角色;而是雙向地,也能擔任生產者,得著益處。(郭立昌, 2008 : 101 ) 回顧《 公義的經濟社會 》(郭立昌, 2010 )書中對〈 生產型社會 〉詮釋如下: 「 生產型社會 (Productivity Society) 」意即有「 生產力 」的社會,是一個「 人人有工作、家家得溫飽 」的社會,多數人從事正經的生產事業,創造附加價值。 「 消費型社會 (Consuming Society) 」是對應生產型社會說的,那是一個製造貧窮,令人陷入債務纏身,悲鳴、哀苦的社會。(郭立昌, 201 0 : 283 ) 談到生產型社會,必須從美國講起 --- 1776 年 7 月 4 日 ,一群人在費城發表獨立宣言,北美十三個州脫離殖民地,從英國的統治下獨立,成立美利堅共和國,簡稱美國。 美國走了八十幾年,到了 1861 年還打了南北戰爭, 1865 年才結束;戰後,民生凋敝,而有電影末代武士的情節出現。湯姆‧克魯斯飾演的歐格仁上尉,受聘到日本去訓練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軍隊。日本軍隊挾著船堅砲利,開始侵略鄰近的滿清政府。 1895 年,滿清的李鴻章敗戰,割讓台灣給日本。 滿清認為台灣是蠻夷

經由APEC為台灣開出路

圖片
作者 / 郭立昌 《 為台灣開出路 》是 2007 年寫的第五本書,出版於是年的七月,旨在說明前一年( 2006 ) 11 月 15 日 穿越重重杯葛抵達河內 APEC 領袖會議前後的種種關聯事件;最重要的是,期望遭年輕貴族深鎖的海島能夠有一條國際出路 — 就是我們從無到有「 創造的全球通用之非現金交易系統 ( to create a universal cashless system )」一步一腳印直到普獲各國政經領袖認同和接受,成為有效的富裕台灣工具,為下一代帶來希望。 自 2007 年起,我們發明的「 A Universal Cashless System 」真的上線!我們預期的效益真的顯現!如今 2018 年,我們的發明已經成為文明世界每個人之必需品;其中最重要的「 ICT 控制中心 」落實於哪個經濟體、那個經濟體將引領未來世代,可惜,我們的初發心 — 建置於台灣以造福鄉親卻因非經濟因素干擾而一再延宕。反觀他國,今年 APEC 領袖會議冠亞軍經濟體為了自家的利益針鋒相對,從 11 月 11 日 即煙硝味瀰漫,到了今天看來連領袖宣言都無法依秀 (issue) 出來了 — 因為根據「 共識決 」的戲碼沒有了共識就唱不下去矣;不過,老三似乎有漁翁得利之姿態。惟那個 2006 年代表台灣今年重來依舊使用慣技 — 保持沉默( maintains silence )。加上出國一趟回來,街坊所見仍充斥選舉的非生產性產品,台灣的經濟前景實在堪慮,期盼 2018 九合一地方選舉結束後大家能靜下心來為台灣開出路。 回顧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時,台灣突然成為大家欣羨的對象,各受害經濟體期望了解台灣有何訣竅可以避禍?甚至於台資不斷流向世界各地,為何台灣社會仍然充滿生命力、台灣製品仍然充滿競爭力?因此,我們成為溫哥華 APEC 眾所矚目的焦點 — 因為我們帶去了台灣的優勢 — 就是站在既有基礎上不斷地創新,連 21 世紀的產業 — 「 新科技經濟系統 (簡稱 TES )」都已經準備就緒,台灣將在 21 世紀經由 TES 主導主流科技社會,成為上游發單國,改變倍增生產總額不仰賴龐大人口及國土面積的老套模式,台灣將可能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最富裕的國家。各經濟體欣羨之餘,積極地邀請內人丁玲虹( Linda Din )到吉隆坡 APEC 說明 TES 的功用,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