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型社會救台灣
文 / 郭立昌 台灣必須回到生產型社會,光靠選舉救不了台灣的!九合一甫於 11 月 24 日 落幕,馬上有人來提舍弟再選 D 黨黨主席這碼子事,我問:「 然後呢 ?」並指出「 選舉乃勞民傷財之非生產性事務 」,結果不歡而散。 立昌 20 歲( 1973 )時,已經創建了三座工廠 — 生產偏向軛、超微導線及絕緣材料,朋友間互動所談皆是「 創造附加價值 」,如同《 社會責任 》(郭立昌, 2008 )談〈 科技產值 〉所述: 一公斤 八十元的銅板加工後,製成 AV 端子銅帽,可賣到五百元;其間增加的 420 元,就是「 生產型社會 」所產出的「 附加價值 」。附加價值是智慧、技術與勞力的結晶,掌握生產才能擁有,不是消費型社會所能有的;台灣在 1970 年代,因為掌握了生產型社會的附加價值,才能扶搖直上成為世界經濟的要角。 我們推動「 合作、分享 」的觀念,期望在科技的發展過程中,人人都能享有生產型社會產出的利益。因為,一般人無法參與新興科技的產銷活動;所以,原創者必須主動,設計出能夠讓普通的老百姓也能參與的模式。讓一般人不只是單向地,扮演消費者的角色;而是雙向地,也能擔任生產者,得著益處。(郭立昌, 2008 : 101 ) 回顧《 公義的經濟社會 》(郭立昌, 2010 )書中對〈 生產型社會 〉詮釋如下: 「 生產型社會 (Productivity Society) 」意即有「 生產力 」的社會,是一個「 人人有工作、家家得溫飽 」的社會,多數人從事正經的生產事業,創造附加價值。 「 消費型社會 (Consuming Society) 」是對應生產型社會說的,那是一個製造貧窮,令人陷入債務纏身,悲鳴、哀苦的社會。(郭立昌, 201 0 : 283 ) 談到生產型社會,必須從美國講起 --- 1776 年 7 月 4 日 ,一群人在費城發表獨立宣言,北美十三個州脫離殖民地,從英國的統治下獨立,成立美利堅共和國,簡稱美國。 美國走了八十幾年,到了 1861 年還打了南北戰爭, 1865 年才結束;戰後,民生凋敝,而有電影末代武士的情節出現。湯姆‧克魯斯飾演的歐格仁上尉,受聘到日本去訓練明治維新後的日本軍隊。日本軍隊挾著船堅砲利,開始侵略鄰近的滿清政府。 1895 年,滿清的李鴻章敗戰,割讓台灣給日本。 滿清認為台灣是蠻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