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昌的見證台灣五十年

2005年鳳凰花開時,某日清晨跪著祈求天地的主宰賜福給內人,保佑她健康,突然間有道聲音如雷貫耳,威嚴地說道:「去去去,去把四十年來我給你的寫出來!」只花了七天工夫,一本七百多頁的《見證台灣四十年》出爐了。
轉眼又過了六個寒暑,經常聽見有人提起「這是台灣失落的十年因國際情勢此消彼長,台灣已今非昔比,使我興起了撰寫「見證台灣五十年」的念頭;不過,這次沒有神諭,即使累積了大疊的第一手資料(如照片),還是有心無力去完成它,反倒是寫寫停停,堆積如山的訪談稿都不知道怎麼整理?
後來和前東海大學校長梅可望先生談及此事,他建議我善用學校資源,我想也對!於是化裝成一個無知的學生,考進了社科院行政系,繳了學費,利用課業的壓力,試圖落實《見證台灣五十年》這本書。然而,學校不會接受這樣的命題,所以審思再三而更名為《台灣第三部門與資訊社會的發展(Taiwan’s Third Se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ociety)。其實在校園的氛圍裡,我在第一學期就已經寫好論文了,卻花了我三個學期才把這份著作如願地張掛於碩博網站上,期望能夠留存給下一代值得參考的第一手史料台灣的民間人士是21世紀資訊社會的推手」。
寫一篇《研究論文》對立昌而言,挑戰性實在太低了。1979年在紐約時,我就花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寫了一篇《商品的價值》,紐約的朋友勸我不要回台灣去,多待些時日拿個博士文憑;我認為再多的文憑並不能增加我的光環,還是回來台灣協助鄉親們「傳統產業科技化」以掌握新科技經濟時代,意義比較大。
在「拯救芭比」時,我發現塑料經過燒結之後產生的氣體有毒,特別是芭比娃娃的頭是用PVCDOP(塑化劑)放進迴轉爐(Roto-oven)中燒結其釋放出的毒氣就傷到了我的呼吸器官,服藥無益之餘,我因再做劇烈的運動,導致下腹微血管破裂,幾乎命喪北醫。是故,我在1984年寫了一份與空氣中的微粒有關的論文,有人說:「可以拿兩個環保博士學位----」不過,我認為這種挑戰性極低的事不足為道,仍然孜孜不息地進行「為下一代開出路」的事工。
想不到,到了21世紀,立昌眼見台灣的沉淪現象毫無止息的跡象,只得以學究們較容易看懂的論文格式,把「富裕台灣計畫」的工具型解決方案展現出來;過程中,確認自己選擇服務眾生是正確的,更確認制式化教育和學究們是沉淪的禍端。例如連WTOAPEC都搞不清楚者,居然忝任國際政治學者要職肯定是誤人子弟,造成惡性循環。劣質意識橫流難免矣。
台灣第三部門與資訊社會的發展》開宗明義的緒論,必須談到「研究背景」,摘錄如下: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民間非政府人士,倡導「創新產業、解決失業」等長程的普世關懷議題,自食其力發展資訊社會所需之工具,引領資訊經濟發展,奠定新世代的發展基礎。然而,自公元兩千年之後,台灣的公私部門變得混沌不明,社會亂象叢生,固有美德蕩然無存,新世代興起的機會不但無法掌握,更明顯向下沉淪;台灣社會的生命力漸弱,台灣產業的競爭力漸失,主體意識日趨模糊。中華民國憲法第15條規定:「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但行政院主計總處不斷下修經濟成長率、提高失業率,房地產與物價高漲;公部門官員提不出改善方案,黑心食品橫行於市導致嚴重破壞台灣形象。人民的工作權、財產權與生存權皆遭逢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中產階級崩解、貧富差距擴大。雖說歷史演進促成人類的文明,必然產生階級以處理社會的複雜分工;但對比台灣人民在工業社會期間與現今的感受,實有天淵之別。此乃是本研究藉由所選定的主題,循著一路走來的歷史發展軌跡,探索台灣的成與敗因由,嘗試從驗證台灣社會變遷的脈絡,分析其可能的未來走向,整理出改善的途徑。
學究對於「改善論」頗有微詞,他認為社會問題就任其惡化,並非是任何人所能改善的更何況是一個小小的研究生完全不尊重對象是位被稱為「Path Finder(開拓者)」的國際知名的科技大師,相信也沒有好好讀過論文的內容,就不懂裝懂地呼弄。接著,論及「研究動機」:
人類文明發展的四個階段:「1.自然社會,2.農業社會,3.工業社會,4.資訊社會。」筆者深入研究相關文獻時,發現台灣社會在艱困的年代,由進口替代到出口擴張,累積外匯存,以迄學者所言:「台灣由於過去獨特的史脈絡與社會環境,民眾的公共參與結社活動曾受到壓抑與限制,直至1980年代末期後,民間的力量方始湧現,透過各種形式的參與及結社方式,展現出民間蟄伏已久的能量與潛力。」政府(公—Public)部門和企業(私—Private)部門兩個部門相輔相成,形成「公私夥伴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原本由政府所獨攬的第三部門工作包括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逐漸形成「民間主動」的力量,促進台灣第三部門蓬勃發展。尤其是「倡議型非政府組織」經由「社會企業」的營益模式,自給自足地突破資源的限制,長期進行特定議題的倡導,並善用國際交流平台,迴避台灣在國際的政治敏感問題,遂行其倡議之目的,促成「資訊社會」來臨。台灣是個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海島,並沒有接壤的國家,天然資源匱乏,在二十世紀脫離日本殖民主,返回祖國懷抱,卻在威權主義及對抗共產主義下致使民生凋敝。不過,當政府(公)部門有個正確的政策時,民間企業(私部門)馬上展現活力,在1965-2000年間公私部門良性地互動,弱化的威權政府及其公設第三部門,加上民間企業的厚實工業基礎,共同創造舉世聞名的經濟奇蹟,進而與全球先進國家同步進入資訊社會,在人類文明動態演進的關鍵階段貢獻頗巨。台灣社會成功地轉型,由農轉工,成為世界經濟的優等生,創造出國際政治學者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稱譽的「台灣經驗」與「第三波民主化的典範」。本研究進行的過程中,發現過去公部門出現幾位優秀的政務官進行「善治」(good governance),精準地掌握世界經濟發展的脈動,有效地落實公共政策;同時,輔導成立功能型的第三部門,協助民間產業發展。本土的民間產業在孜孜耕耘之下,配合國家產業政策發展,釋放長久蓄積的能量,穿越三個工業發展階段:
階段1. 進口替代:利用真空管末期(1965-1971年)奠定產業發展的基礎。
階段2. 出口擴張:十大建設期間(1972-1980年)擴大對外貿易累積外匯存底。
階段3. 產業升級1981-1990年導入工廠自動化,促成我國產業升級。(附錄1
台灣在1987年的〈解嚴令〉,解除了黨禁、報禁的轄制;1991年廢止〈動員戡亂臨時條款〉,促成了兩岸密切的交流。由於大量訂單湧進台灣,致缺工嚴重,造成本土產業外移。台灣在1990年代堪稱百花齊放,人民樂在工作、企業蒸蒸日上,政府完成六次修憲工程,全民直選總統。可惜,時序進入21世紀以降,台灣的社會亂象叢生,政府部門有所謂的「政爭」問題,政商掛勾、民怨四起,憲法保障人民的工作權有如虛設。筆者出席2006年越南APEC領袖會議時,各經濟體的提醒,才意識到問題的癥結在「貪腐」(corruption);因全球反貪的號角已經吹響,故興起深入這項社會研究的動機。
系統性地整理所蒐集的資料時,發現在資訊社會的發展方面,台灣並未落後於其他國家,此與「倡議型非政府組織」之努力有甚深的關係,以下章節將會詳述其間之因果關係。2013310日,停擺七年的台美「投資貿易架構協定」(Trade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 TIFA)在台北復談,台灣和美國雙方發表聯合聲明,論有二:「一為國際投資,二為資訊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本研究簡稱資通科技、或ICT)。」蓋ICT乃目前資訊會最重要的技術及產業項目,台美雙方特別以此作為聯合聲明必有其因,值資吾人深入探究;此外,新興能源與「非接觸式感應」之衍生科技產業,將逐次進入市場,台灣的人民、企業和政府正站在譜寫歷史新頁的關鍵點上。然而,值此歷史轉向的關鍵時刻,公部門與人民的敵對狀態似乎已達劍拔弩張的程度,形成極為可怕的障礙;但為使台灣能遨翔於世界雁群之中,再大的障礙仍須克服。台灣若能「結合既有的優勢和國際合作夥伴」,必有可能改善現今的社會困境。
研究動機提及「倡議型非政府組織」與科技—ICT非接觸式感應等衍生科技產業,又提到台美「TIFA」復談,還有國際投資等等;學究說他看了都快昏倒,可見從來沒有關心時事,浪得虛名。蓋世界潮流乃是不可抵擋之勢,順者昌、逆者亡,如今全球大趨勢就是「雙邊和多邊架構協議」加上「ICT非接觸式感應等衍生科技產業」,如鷹之兩翼,不可偏廢,國家的發展才能順利。提到「研究目的」如下:
本文著重於研究我國倡議型非政府組織主張的「普世關懷」(Universal Concern)議題,尤其是針對弱勢產業及其從業者的關懷,強調工作權之重要,倡議「人在家中做、賺得世界錢」的概念,並廣事傳播其理念與模型,期望達成社會公益使命目標。回顧1989年,澳洲總理霍克(Bob Hawke)有鑑於亞太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特發起成立APEC,加入的會員以「經濟體」(Economy Body)互稱,而不稱呼「國」(State),迴避國與國之間的敏感政治問題例如中華民國在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之間的敏感關係。因亞太區域經濟的快發展,APEC隨即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國際重要組織,許多的非政府組織(NGOs)可藉著參與APEC而倡導對人類未來有益的公共議題,以至於形成法案或政策。再回顧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台灣因屹立不搖而成為其他經濟體師法的對1998年,中華台北的代表受邀擔任「Market Access」(市場行銷)論壇講師時,乘勢與美國代表提案「電子商務領航計畫」(Steering the E-Commerce)獲得大會通過,決議督促各經濟體落實相關之基礎建設,以迎接資訊社會來臨;最主要則是盼能落實其普世關懷的想法。公元兩千年,我國民間代表在汶萊(BruneiAPEC倡議:「在『IT』(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加上『C』(通信,Communication)成為『ICT』(資訊通信科技)。」並於翌年(2001)上海APEC被納入領袖宣言之中,進而形成「全球化與新經濟」之長程發展議題。我國行政院為與世界連結,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活動,在〈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方案〉中特別指出:「針對地方微(小)型企業提供『ICT加值輔導』,振興地方特色及群聚產業發展,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優勢。」人類社會並非「進化論」(Evolutionism)所謂的「優勝劣敗」狀態,而是「互助合作與分享」;汶萊APEC會議時,台灣民間政府人士亦強調經由遠距學習能力構建」(Capacity Building)以增進人力資產,達成共享經濟繁榮的目的,其人本思想普獲認同。距汶萊決議後,經過十餘年的發展,ICT仍在2012年俄羅斯舉辦的APEC領袖會議被列入領袖宣言,指陳其乃是「區域經濟整合的關鍵驅動器」,資訊社會的應用工具之重要性與日俱增,台灣第三部門發揮其「長期倡導議題」的功用,獲得國際社會的正面回應,各經濟體持續強化相關基礎建設此乃富有彈性的台灣社會與產業之重大戰略機遇。
學究認為「研究目的」相當模糊。猶記1997年溫哥華APEC的國際友人建議:「你們的電子商店系統應該趕快申請專利---」當我們整理好並提出申請這個「系統型專利申請案」時,全部的申請國都反應:「怎麼有這麼『複雜(complecate)』的申請案?」其實是「複合(composite)」而非「複雜」。時序進入21世紀,當年的「系統型專利申請案」引領全球風潮,國際知名大企業如日立、迪士尼、IBMVISA等等都在引用我們的發明專利案。學究看慣了麻雀,突然鳳凰出現,仍不得不表現其「無知」貌,殊不知世界已經進至八九,他還在一二踏步。至於「研究重要性」:
如上節所述,20133月我國與美國的「TIFA」在台北復談;會議由我國經濟部次長卓士昭和美國貿易總署(USTR)副代表馬倫提斯(Demetrios Marantis)主持,八大議題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而在會議結論為兩國發表聯合聲明,成立兩個工作小組—BIA(Bilateral Investment Agreement, 雙邊投資協定)TBT(Technical Barrier to Trade, 排除貿易障礙);此外,另有一份獨立的聯合聲明,即「ICT服務的貿易原則顯示其在該會議中的重要性。回顧在金融海嘯一年之後,200911月新加坡APEC領袖會議,大會設定的「Rebuilding the Global Economy(重建全球經濟)」議題,各國政經領袖對於「區域經濟整合」認為有迫切的需要,又因中華台北民間代表曾於2003年泰國APEC正式提案,分享最佳實例全球通路-TES」,被稱為促成人才、商品、勞務、資金可快速流通之可多國參與的貿易系統,協助創業者的產品有較好的進出市場之機會,並達到創造新工作機會的目的。「TES」則在新加坡會議被稱為「經濟復興」(The Economic Stimulus),並被列為「經濟復興政策」(Economic Stimulus Policy);台灣「非政府人士(Non-governmental Person指無官方身份的民間人士)」在國際大會議建議各經濟體一起致力推動資訊社會所需之各項「基礎建設包括政策、法令規章及「四大衛星系統」共同協定等。經過幾年的努力後,台灣與美國雙方自2007年因疑似含有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對人體有害的美牛而停止的TIFA談判終於復談,而從獨立的聯合聲明中可見資訊社會的應用工具對該會議的重要程度。因此,如能經由本研究,整理出台灣第三部門與資訊社會之發展脈絡,促成工具型解決方案在數位經濟裡的地位,進而充實這方面的相關文獻,將有助於後續者之研究。此外,筆者認為蔣經國先生主政時致力實踐的「統合平衡」經濟思想,值得提出來與人分享;也體悟到任何的寧靜變革皆具有風險性,但並非全無可能。盼望本文能使更多的人具備優質且深刻的思想內容,激勵其獻身於寧靜變革,以避免可怕的社會革命。
以上所指的「基礎建設」是2018APEC領袖會議主題「數位經濟」中將討論的大數據基礎建設ICT控制中心這攸關台灣的興衰;然而,學究兩手一攤,唉了一聲說道:「我真不知道重要性在哪?」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老子把人歸類為三等「上士、中士、下士」,看來學究真屬下焉者。毋怪乎,曾經有小輩謂「一流人才不去從事誤人子弟的工作」。
加上今天美東時間81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簽署了「2019 NDAA (2019會計年度國防授權法)」,其中將加強「GPS(全球定位衛星系統)」之功能,同時加強台美雙方在商務及國防的合作。以上種種,皆在拙論中已有預表,關乎國家的興衰,當然有其重要性。幸好,那一年我忍耐度過三個學期,終於把21世紀資訊社會形成的第一手資訊張掛於碩博網站上,如今得以供後輩研究者有個依循的智慧資產。
參考文獻:
郭立昌(2014)台灣第三部門與資訊社會的發展。台中:東海大學。
作者郭立昌早年創造台灣的精密工業,為APEC領袖會議代表。
相關連結:
美國發明專利(Linda Din Invention)
http://ldkh107.blogspot.com/2018/08/apec.html (參加APEC為台灣開出路)
http://ldkh107.blogspot.com/2018/07/blog-post.html (國家不花錢的重大建設)
https://hdl.handle.net/11296/4t68cw (台灣第三部門與資訊社會的發展)
http://tnews.cc/07/newscon64513.htm(協助SME升級)
http://tnews.cc/07/newscon66479.htm (賴來賴去很方便)
http://tnews.cc/07/newscon86121.htm (APEC 2018高峰會之數位經濟)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K-Horn Science Inc.的由來

社會責任宣言

生產型社會救台灣